研究成果
智库成果
学习强国
邹统钎 黄鑫 陈歆瑜: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要把握的五对关系
来源: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日期:2019-12-31 浏览次数: 字号:[ ]

(12月31日  中国旅游报  原文链接:https://h5.newaircloud.com/epaper_detail?newsid=10021471_zglyxw&app=1&from=timeline)

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进一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共跨越中国15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覆盖16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呈线性分布的巨型遗产体系,是新中国重要的国家记忆,是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征文化线路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资源优势。长城、大运河具有文化线路与工业遗产的双重属性,均是具体的线性实物载体的世界遗产。与前两者不同的是,长征文化线路虽不是世界遗产、也不具有实体的线性载体,但其线路跨越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地理环境复杂,线路中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最为丰富多元的区域,在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理环境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等方面优势凸显,是贯通东南—西北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廊道。建设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对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创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进一步融合,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中央红军长征史实为基础,以行军路线和沿线文物遗迹为依托,弘扬红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线性国家级公园,公益性与文化性是其首要属性。根据《方案》,同时结合国内外文化线路、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建设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五对辩证关系。

一、长征文化精神的保护与发扬

坚持以保护长征文化精神为首要前提。长征文化精神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制定专项政策以保护长征文化的完整性,推进长征文化线路中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加大集中连片红色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其次,要着力加强保护研究红色文化的原真性,从国家层面系统深入开展重点长征红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整理挖掘和研究阐释,统一建立长征史实与革命遗迹档案并实行分级管理。最后,加大资金与科研投入,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长征文化纪念设施,改善文物保管与展陈环境,创建长征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手段,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文物安全性前提下促进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

持续发扬长征文化的时代精神。要恰当处理好长征文化精神的往昔价值与现时价值。长征取得胜利虽已80多年,但是沿线地区至今仍留存很多鲜活而直接的历史记忆,相关的纪念活动和对长征精神的弘扬传承始终在延续。在弘扬发展长征文化时,既要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注重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相结合,讲述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长征故事”,培育新时代长征文化生长的土壤,传承红色基因。

二、文化生态的整体与特殊

统筹文化生态的整体性。首先,要把握长征红色文化的共性。尽管长征文化由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组成,但其每个部分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对理想信念的共同追求,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相关部门要把握好长征红色文化的共性,注重长征文化的整体性与完整性,推动红色文化的整合、开发与转化。其次,要统筹好地区文化的整体性。一是要做好文化类型分类,梳理好长征红色文化与其他红色文化的关系,公园主题要以长征红色文化为主;二是协调红色文化与其他当地特有文化的发展,长征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内应以红色为底色,再根据长征史实有选择地点缀当地特色文化。

突出文化生态的特殊性。首先,应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长征历时两年多,路线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宁夏、陕西15个省区市,经历了准备、失利、转折、制胜、会师等不同阶段,文物遗迹类型繁多,涵盖了革命文物的所有主要类型,每个阶段在每个地区所展现的红色文化也不尽相同。应在尊重文化整体性的原则下,重点讲述地方红色故事,让观者既有整体印象又有地方感受。其次,应因地制宜地展现地方特色文化。长征路线绵长曲折,覆盖涉及苗、瑶、壮、侗、土家等近20个少数民族民族杂居区或聚居区,各地文化背景各异,红军长征文化因与形态各异的地方文化相融合而绚丽多彩。建设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也应求同存异,将长征文化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用地方文化情景来讲述长征故事、展现长征精神,加大沿线长征文化的区分度,避免建设的同质化倾向。

三、建设规划的全局与重点

坚持系统性全局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首先,应统一公园形象标识。当前全国红色文化建设工作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述其事、形象不统一等问题,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巨大,红色文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全局规划应该对标国家顶层公园建制,坚持国家利益第一,展现国家形象,强化各地公园标识,彰显中华文明。其次,应坚持多规合一,系统整合长征沿线文化资源。根据各段长征线路具体情况,科学划定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个主体功能区,并做分区管理与分类指导。最后,应融入国家文化公园的全局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规划要与全国顶层文化规划相衔接,与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相接轨,形成坚不可摧的中华文化堡垒。注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国际性建设,带头倡议建设世界和平文化带,并积极发挥世界和平文化影响力。

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建设时序。首先,由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所跨区域巨大,工程复杂浩大,应分区域协调推进建设规划。可借鉴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经验,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先试,先行重点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段,有序推进江西省、四川省、陕西省等长征史实的重要节点、长征红色文化资源集中丰富的区域建设示范区,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地推动长征文化繁荣发展。其次,由于长征文化线性遗产的整体性、完整性特征,在有重点推进时序建设时,需要长征沿线各节点城市共同发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探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式。

四、管理体制中的政府主导与社区配合

加强国家站位和政府主导。首先,要针对性设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部门,与宣传部门、文物部门等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强调相关省份的区域主体责任,加强公园顶层设计与项目协调规划工作,宏观把控项目进展;要注重跨区域部门协调,保障组织工作高效实施。其次,要推动长征文化公园立法工作。由公园领导小组与相关部门推进,根据公园建设发展情况修订制定保护长征文化与文物的法律法规,划定公园建设发展的红线和底线,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地方要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关配套行政法规。最后,要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在准入、评价、数字化管理、人才保障、监督举报等方面建立一系列保障和监督机制,促进公园可持续发展。

鼓励社区参与公园建设运营。人民群众是公园公众属性的关键要素,长征文化线路几乎全线穿过居民聚集区,鼓励社区配合和参与公园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鼓励红色遗址社区的企业、居民、社会团体协会等参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常态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其次,要鼓励社区参与公园项目的经营与文化的建设。适当开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特许经营的权利和红色文博场所的管理,让社区在日常生活中延续红色传统,赋予长征文化时代新内涵。最后,要完善社区监督机制,建立社区居民与游客的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确保红色文物安全与运营秩序稳定。

五、长征文化产品的思政性与休闲性

坚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思政性。长征是为了民族生存与复兴而进行的伟大壮举,因此政治属性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属性,宣传教育是其首要功能。首先,要保护好、研究好、宣传好、继承好红色文化,重点深入开展遗存保护、研究阐释、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传承红色基因。其次,要建设完善长征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了解长征历史、感受长征精神、接受红色教育的游憩机会,将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休闲活动。最后,要着力推动红色经典创作,加强长征文化融媒体平台建设,推动红色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

适当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休闲性功能。首先,在主题展示区和文旅融合区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将部分红色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具有优势的公园节点打造成为一批国家级红色旅游重点目的地,结合《全国红色旅游公路规划》与国家发布的8条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精品路线,策划开展发扬红色文化的“学与研”“教与游”等常态化文旅融合活动。其次,要丰富长征主题的文化产品形式。以红色为底色,结合公园区域内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其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打造具有观赏性、休闲性的长征文化产品,如红色文化演艺作品、长征主题游戏产品等。最后,要兼顾社会效益。长征文化线路经过众多“老少边穷”地区,要在坚持公益优先的前提下,鼓励沿线小微企业与社区居民在传统利用区开展红色经营活动,将宣扬红色文化与发展特色农业、手工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相结合,增加红色文化产品丰度并促进脱贫致富工作巩固提升。

当前,我国正向文化强国阔步前进,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文化消费持续升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迎来国家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把握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精神的保护与发扬、文化生态的整体与特殊、规划的全局与重点、管理体制的主导与配合、文化产品的思政性与休闲性这五对关系,对于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强化中华文化标识、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推进长征文化线路申报世界遗产等方面工作都极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智库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