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智库成果
学习强国
吴丽云: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提振国内旅游业的几点建议
来源: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日期:2020-09-04 浏览次数: 字号:[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旅游业陷入半停顿状态,国内旅游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发展危机。


一、疫情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国内旅游受挫走低,随疫情常态化缓慢恢复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旅游业的影响远超之前任何一次危机,受其影响,旅游产业接待人数、旅游收入都出现大幅下滑。然而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常态化,国内旅游业正逐步恢复发展。

   看,     2020年上半年的恢复呈现渐进状态。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20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接待人数4325.4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2.6亿元,分别是去年同期数据的38.6%17.2%。五   期,五天时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低于去年四天假期的接待人数和收入;平均单日接待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去年的45.7%32.3%。今年端午期间国内旅游人数4880.9亿人次,旅游收入122.8亿元,分别是      50.8%31.2%。从以上三个重要假日的国内旅游接待数据看,今年和去年国内旅游人数比从38.6%45.7%再到50.8%,显示今年国内旅游逐步恢复,与去年同期数据的差距不断缩小。受疫情影响,旅游商业设施并未完全恢复,限制了国内旅游收入的恢复,2020年三大节日国内旅游收入分别是2019年的17.2%32.3%31.2%,远不及国内旅游人数的恢复速度。受境外疫情影响,出、入境旅游基本限于停滞状态,其恢复发展时间尚无法判断。

(二)旅游企业普遍亏损,部分企业面临破产重组

受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旅游企业经营多处于半停顿状态。在前所未有的危机前面,旅游企业正面临一轮大洗牌。

旅行社业是受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从126日文化和旅游部通知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 +酒店”旅游产品,到714日恢复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跨省团队游产品和“机票 +酒店”旅游产品,旅行社上半年业务基本停滞。大型旅行社在疫情面前艰难维持运营。上市企业中,众信旅游2020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5亿元至2亿元,凯撒旅游预计亏损8500万元到1.45亿元;中国国旅和中青旅2020年第一季度分别亏损1.2亿元和1.98亿元,均较去年同期盈利出现断崖式下降。中小旅行社企业花式自救,通过直播带货、利用已有客源卖货,以及通过员工共享等方式获取收入,部分旅行社暂时转入生活性服务业,以他业收入维持企业生存状态。而百程网破产、腾邦国际被申请破产、世界邦旅行网暂停运营,这些大型企业的难以为继,以及大量旅行社门店的关闭,客观反映出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企业的生存之艰。

旅游景区类企业和住宿类企业业务停顿时间相对较短,但受疫情影响,住店客人和来访游客下滑,企业营收大幅下降。全国旅游景区根据各省(市、区)的疫情防控要求,短暂关闭后很快恢复开放,并遵循不超过最大游客接待量30%的原则维持运营,7月份又提升至50%。住宿业虽未有明确限制经营的要求,但疫情使得人员流动受限,导致多数酒店数月处于低入住率状态。随着国内疫情得控,国内旅游逐步恢复,一些住宿类和旅游景区企业通过预售形式回笼部分资金,以维持企业运营。尽管如此,疫情冲击叠加企业之前的运营不善,仍然导致部分旅游景区陷入破产困境。河南4A级景区养子沟申请破产,河北4A级景区狼牙山和5A级景区野三坡亦面临破产重整。从相关上市企业业绩看,也是哀鸿一片。2020年一季度,酒店类上市公司除锦江酒店净利润为1.71亿元外,其余几家酒店都处于亏损状态。首旅酒店净利润﹣5.26亿元、华天酒店﹣1.35亿元,     1891万元,岭南控股﹣6179万元;景区类上市企业也是如此,峨眉山、张家界、九华山、桂林旅游、丽江股份等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的半年报预告均为亏损。

(三)旅游消费需求转变,线上旅游业态受推崇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安全、健康、户外、少集聚、熟人游成为现下旅游消费新特征。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选择更倾向于安全、健康型产品,对于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下降。同时,对于室外自然、人文景区的游览相对偏爱,更喜欢熟人游、小团队游,以及自驾游,以减少陌生人集聚产生的疫情风险。

与此同时,疫情期间线上旅游业态快速发展,成为今年旅游业发展最值得关注的领域。旅游景区的线上虚拟(VR)游览、线上直播,文博机构的云展览等线上业态快速增长。全国上千家景区、博物馆开发了线上“云”游活动,故宫直播引发4.3亿的网络浏览量和1.9亿次的播放量。线上旅游业态的便利性、体验感、聚客效应和超越时空的特征,使其成为疫情时期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
疫情也倒逼旅游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疫情凸显了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于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疫情倒逼之下,景区线上预约正成为更多景区的常态化行为,身份证、二维码扫码入园也被越来越多的景区接受。而无接触酒店、酒店机器人服务、景区内的无人售货等新业态和新服务形式加速出现。

二、疫情常态化下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业遭受重创后的恢复

随着跨省(市、区)团队游的恢复以及旅游景区接待量调至最大承载量的50%,国内旅游业的全面恢复已正式开启。但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旅游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对于近半年业务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的旅游企业而言,如何生存下去依然是巨大考验。与此同时,各地疫情防控政策的差异、不同区域对于跨区域出行防疫要求的差异,以及教育部门对于中小学暑期研学游的限制等,都使旅游业的全面复苏依然困难重重。

乌鲁木齐、大连等城市的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也让旅游业全面恢复之路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在不放松疫情防控之弦的背景下,旅游企业的恢复性发展必须要考虑人员集聚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加大疫情防控设施以及无接触性设备的投入。在游客数量无法快速增长的当下,旅游企业如何通过营销模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吸引游客,恢复发展,依然是摆在旅游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此外,旅游企业还需要在开源节流的基础上继续谋求商业模式的变革和生存之路的探索。

(二)消费需求转变后旅游行业的适应性供给滞后

疫情的发生使得游客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迫切需要旅游企业从产品和服务角度及时做出回应,但目前旅游供给在适应消费需求变化方面仍明显滞后。基于安全和健康考虑,大型旅游团很难再受游客青睐,市场亟需小型团、定制团、熟人团等,目前旅行社在契合市场团型需求方面相对滞后。同时,基于聚集少、多户外的需求而出现的自驾游、房车游、自然山水游、开放式景区休闲游等需求,也需要旅行社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方式,为自驾游、房车游游客提供线路设计、产品和服务配套等创新性内容,为户外休闲游游客提供非单一景点性的游线设计。目前旅行社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消费变化,并及时做出供给响应。同时,出于安全考虑,游客迫切需要酒店、景区能够尽可能提供无接触服务、智能化产品等。景区的线上预约、扫码入园等服务,只是少数景区提供的服务,多数景区尚缺乏相应设施和技术支持。而酒店中的无接触服务、智能服务、自主办理入住等服务也仅限于少数酒店,多数酒店在智能服务方面依然落后。

(三)有效旅游产品和创新性旅游产品不足

我国旅游业正进入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在疫情之下,游客对于旅游产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目前旅游市场的有效旅游产品能满足游客当下高品质消费需求的产品供给不足,存在供需不能完全匹配的情况。同时,在旅游业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过程中,市场上休闲、度假、体验型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不断升级的游客消费需求。此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出现的千篇一律的古镇、综合体、玻璃栈道等,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很难激发游客的旅游意愿。旅游企业需要善用文化创意和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在疫情催化之下,创新性旅游产品的开发显得尤其迫切。

三、疫后国内旅游业提升发展建议

(一)加速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

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促使旅游业必须加速转型升级,谋求新发展。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应重点关注五个方向:

一是继续推动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要从产业供给层面不断完善休闲、度假、体验性产品的开发和提供,引导产业供给从“有什么提供什么”向“需要什么提供什么”转变,以市场消费需求作为产业供给提供的核心参考准则。

二是继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要加速旅游与文化、科技、商业、教育、体育、健康等第三产业以及一二产业的融合深度,通过融合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丰富产品供给,创新产品业态,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国家应从政策、制度、人才、资金等方面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更多跨界进入者进入旅游业,并将其他行业的技术、经验、模式引入旅游业,在融合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要推动现有旅游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传统旅游企业要根据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创新商业模式,优化产品供给,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四是增强旅游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企业的文创能力、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是优质、新型旅游产品提供的前提。旅游企业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提供更高质量、更优品质的旅游产品。

五是鼓励新业态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极。要更加关注疫后旅游消费需求的变化,推动线上旅游、康养旅游、亲子旅游、自驾游和房车游、户外旅游等的创新发展,为市场提供更多样、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

(二)以“新基建”助推数字旅游发展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会议上多次提及,新基建正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旅游行业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新基建与旅游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数字旅游新业态,为旅游产业发展赋能。要完善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WIFI   5G基站覆盖。鼓励旅游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利用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全息技术等开发沉浸式游乐园、VR体验乐园、线上全景游、智能酒店等旅游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普及旅游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如旅行服务、酒店、景区的线上预约、预订,酒店的机器人服务和自助服务,景区内的 AI导游、AR导航、AI专属游记开发等,不断提升旅游企业数字化水平。探索自然和人文景区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数字化开发,文物资源和历史场景的虚拟复原等数字技术的全新应用。通过数字技术与旅游行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旅游业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善用新媒体提升旅游营销效率

疫情期间,直播、短视频等旅游线上营销渠道快速拓展,成为国民大众广泛接受的营销方式。疫后旅游企业需更多关注新媒体对于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加强新媒体营销手段的应用,优化旅游产品销售渠道。

直播带货是疫情期间快速发展的旅游新营销形式。疫情期间,携程创始人梁建章以直播形式带货,在三亚、西江苗寨、湖州、深圳、溧阳、腾冲等地的六场直播为111家高星级酒店卖货一亿元。

短视频、自媒体软文、微博、微信等是国民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应成为旅游企业的新营销渠道。旅游企业应敏锐捕捉用户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以新媒体营销提高企业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营销效率。

(四)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疫情发生以来,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家相关部门在减税降费、延缓交税时间、贷款贴息等方面均出台了积极政策。文化和旅游部门也通过暂退旅行社部分质量保证金、强化导游劳动权益保护、加大线上公共服务力度等多种手段支持旅游企业恢复发展。

后疫情时期,政府相关政策应更加关注中小微旅游企业的发展,从  金、  费、  态、   基金等多个方面对其发展给予更大支持,增强中小微企业的生存能力。同时,政策出台应相对聚焦于消费领域,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和释放旅游消费需求为重点,从根本上恢复旅游业活力。鼓励各地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落实带薪休假、灵活实施四天半弹性工作制、各省市灵活确定重要节假日放假时间等措施,进一步激发并释放旅游消费需求。同时,适度放松监管政策,鼓励更多企业投入旅游业发展,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类型,提升旅游产品和服务品质,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2020年第7期


智库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