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智库成果
学习强国
邹统钎,吴丽云,阎芷歆:文化强国内涵与实现路径
来源: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日期:2021-04-2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而如何科学、高效地建设文化强国尚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文化影响力评价的国际借鉴

文化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国际上衡量一国文化影响力的指标大同小异。《美国新闻》(《U.S.News》)每年发布的《全球文化影响力排行榜(Cultural Influence Rankings)》,对各国文化影响力的评价主要选取7个指标:拥有一个有影响的文化(Has an influential culture)、娱乐的文化性显著(Culturally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entertainment)、时尚(Fashionable)、快乐(Happy)、现代(Modern)、声望(Prestigious)、引领潮流(Trendy)。美国的《总裁世界》(《CEOWORLD》)杂志在排名2021年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时,主要采用了建筑文明、艺术遗产、时尚、食物、音乐、文学、历史、文化景点和文化普及性等9个指标。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等联合发布的《软实力30强:2019年全球软实力排名(The Soft Power 30——A Global Ranking of Soft Power 2019)》中,文化软实力则采用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等指标进行评价,而视觉艺术、流行文化的输出以及国际旅游人数等也是其中重要的评价内容。从前述相关评价指标可以看出,文化的普世性、文化的吸引力,以及透过娱乐而实现的文化引领,对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文化强国的内涵

借鉴佛利德曼、萨森与卡斯特尔思的世界城市中心理念,判断一个世界城市的标准不是它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全世界多少资源是经过它调配的。笔者认为,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不是它拥有多少文化资源,而是它是不是世界文化要素的调配中心或者说是不是世界文化枢纽(Culture Hub)。一个文化强国是五大高地:文明高地,是世界先进文化的发祥地,能够引领全球文化发展的潮流,是现代文化风向标所在地;文化人才高地,拥有高质量的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思想家等,同时也有为普罗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国际化文化网红等;文化资源高地,拥有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地标的集聚地,是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地标等的集聚地;文化产业高地,是全球文化企业的总部基地,拥有最集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文化交易高地,是全球文化市场的交易中心,是现代文化产品的集聚地和输出地。

从政治角度,文化强国体现在一国在国际上已经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赢得主动权。

从经济角度,文化强国是指文化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28%,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5%,与欧美部分文化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从科技角度,文化强国体现在文化与科技发展紧密结合,高新技术与新媒体的广泛出现和应用大大提升了一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和传播深度,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元、立体、生动。李子柒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在海外走红,也是科技与文化融合产生的结果。而美国借助其在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的领先优势,推动美国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产品在全球流行。

从民族角度,就我国而言,文化强国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齐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高度团结,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大幅提升。

当前,部分文化强国已经在全球形成了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向全世界输送其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产品。如美国的影视、主题乐园及其自由精神,法国的博物馆、电影节和浪漫主义精神,英国的戏剧、体育和绅士精神等,都在全球输出。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也正在向全世界进一步传播。

三、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世界先进文化理念

要成为世界先进文化的生产者、文化消费的引领者,世界文化要素的调配中心和交易中心,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度。要加快推进文化的国际化进程,创建并参与文化类的国际组织,积极推广中国的文化产业、文化行业标准。要发展世界性的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一批为全世界消费者所广为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品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渗透力。

(二)完善四大机制

完善文化锚定物化机制。首先,文化强国建设需要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描绘了美好生活的价值理想,反映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目的,应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人民更加广泛认同和更加乐于接受的价值观。其次,通过中华文化的物化机制,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可物化的内容和产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全世界人民所逐渐接受,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精神。可通过中国美食、影视、文学作品、服装、游乐产品、音乐、动漫、游戏等各种形式,突出潮流性、时尚性和年轻人所喜爱的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其中,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在娱乐和消费中逐渐实现中华文化的全球渗透和传播。

坚持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利用机制。要“活化”文化遗产,加强文化遗产的创意性保护和利用。借助科技和创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利用的多样化,并形成可参与、可体验的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带有文化印记的文创商品。对非遗实现生产性保护,扶持非遗传承人,保护其生存的社会经济环境,并借助科技、创意和旅游,让非遗能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存在和发展,并为大众提供更多近距离了解、体验、感受非遗的机会。

创新文化产品娱乐化衍生机制。寓教于乐是文化强国文化传播与实现社会认同的重要路径,需要把严肃、深刻、含蓄的文化思想通过娱乐化的手段形成在社会得到广泛接受与普及的产品。构建“文化IP—主题乐园—游戏—玩具—服饰—其他衍生品”的文化产品娱乐化衍生机制。充分挖掘已有的或新创的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各类文化IP,将文化IP进行娱乐化改造,使之成为更具影响力的IP系列品牌,并以此形成主题乐园、游戏、玩具、服饰、用品等各类衍生品,通过文化的娱乐化生产,以娱乐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并在娱乐中渗透式传递主流的文化价值观。

优化文化和旅游融合机制。构建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协同机制,以旅游促进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形成文化价值的旅游共创机制,使游客参与文化价值创造;形成文化市场的旅游推拉机制,实行文化差异性旅游开发,鼓励文化演绎者根据市场需求对文化内涵进行创新,完善配套旅游设施与服务,构建文化和旅游的推拉机制,实现文化的市场价值;形成文化思想的旅游传播机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拓展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文化旅游者,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国民大众的文明旅游水准,使全民成为文化使者。

(三)建设两大工程

中华文化标志工程。实施文化IP战略,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统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经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建设管理,构筑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文化数字化工程。加快文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装备的数字化生产能力,加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存储利用,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新产品、新服务的快速发展,形成数字文化产业体系。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圈,形成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全链条数字化,通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工程,实现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弯道超车。

(四)引领文化消费方式

要优化文化生产、刺激和引导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属于消费驱动型产业,其健康发展取决于文化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培育消费市场,掌握文化需求心理与热点,引导消费者,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导向,形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应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在进行文化生产时应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无效的文化生产,使得文化产品无法转化为市场价值。要创新文化生产,推出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内容,刺激居民文化消费。只有提高文化生产水平,缩小与国际上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够更快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政府可以利用好中国的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刺激城市居民的夜间文化消费;推广中国式生活方式,如广东的早茶、夜宵等;可借鉴“伦敦文化区”的经验,在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同时,推动社区文化发展,拉动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

要完善收入分配和文化补贴制度,促进文化消费。提高收入是增大需求的主要途径,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针对居民文化娱乐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和文化娱乐消费占游客消费的比重较低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公益惠民文化活动供给,拓展文化消费补贴方式,激发文化消费活力,如通过发放文化惠民消费券的方式,增加对市民进行知识付费、在线教育、在线演出和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消费的定向补贴力度。

(注: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文化公园政策国际比较》[20ZD02]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


智库成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